“儿童食品”尚无国标 为何身价却高于同类产品

时间:2019-06-26 16:20:49       来源:北京晚报

消费升级背景下,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“儿童食品”越来越多,即使价格相较于同类普通食品更贵,“儿童食品”依然受到家长们的追捧。然而专家指出,“儿童食品”的营养成分与普通成人食品并没有太大区别,为了迎合儿童口味需求,这些食品反而含有更多食品添加剂,建议消费者选购时多留意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标识,做到理性消费。

记者走访商超发现,在产品规格上,“儿童食品”通常更加精巧,更加方便儿童食用,包装造型多以儿童喜爱的颜色、图案来迎合儿童和家长心理。

“营养”方面,不少儿童奶中宣称含有DHA、钙等营养成分,有“益智”“健骨”等保健功能。业内人士指出,实际上,我国关于保健作用的宣传需要有相关认证标签,而且依据营养标签法规,某种营养素必须达到每日参考摄入量的15%以上,才可以说是此种成分的来源,达到30%以上才可以说是此种成分的丰富来源。“如果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并标示具体数据,就只能当作一种概念宣传,对于人体营养的实际改善意义不大。因此,家长一定要学会看食品标签中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。”

和其他儿童食品相比,儿童酱油的性价比更低。臧全宜对比几种儿童酱油和成人酿造酱油发现,虽然价格差得很多,但配料表中的原料区别不大,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钠含量数字差异也不大。

“有的酱油还添加了多种矿物质类营养素,但作为用量本就很少的调味品,钠上面低下来的数字和钙铁锌上高上去的一点点数字,对于儿童的健康意义都不大。” 臧全宜补充说。

目前,市场上标注“儿童”字样的食品品种并不多,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食品并非“儿童专用”,只是通过卡通图案、可爱包装来吸引孩子们选购。

谈及市面上“儿童食品”存在的问题,业内人士指出,“儿童食品”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。一些所谓的“儿童食品”存在诸多安全隐患,比如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卫龙辣条,产品包装和口味都专门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,糖、盐、味精含量都很高,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。

“儿童食品”尚无国标

臧全宜告诉记者, 0-3岁关于婴幼儿奶粉和辅食的相关食品标准是有明确文件和依据的,而3岁以上的食品生产和包装标签标准,是以成人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的,并没有细分到各年龄段。

“事实上,商家生产的‘儿童食品’是根据营销需求,自行在标准范围内进行的调整和宣传。”有知情人士指出,生产端基本上都是以企业标准作为产品的生产标准,消费端只有保护儿童的意识但没有专业的甄别知识,只靠消费者来辨别是有困难的。这也给了企业很大的自由空间,导致“儿童食品”成为很多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、追求高毛利的手段,形成了一种乱象。

链接

《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(2008)》将零食分为“可经常食用”、“适当食用”、“限制食用”3个推荐级别。

低油、低盐、低糖食品,建议每天食用。如水煮蛋、水煮虾等肉类、海产品、蛋类;无糖或低糖燕麦片、煮玉米、无糖或低糖全麦面包、全麦饼干等谷类食品;豆浆、烤黄豆、烤黑豆等豆及豆制品;新鲜蔬菜水果;纯牛奶及纯酸奶;花生米、核桃仁、瓜子、大杏仁、松子、榛子等坚果类食品;蒸煮的红薯、土豆等薯类食品;不添加糖的水果汁、蔬菜汁如橙汁、西瓜汁、芹菜汁、胡萝卜汁等。

添加中等量油、盐、糖食品,建议每周吃1至2次。如黑巧克力、牛奶纯巧克力;牛肉片、松花蛋、火腿肠、酱鸭翅、肉脯、卤蛋、鱼片、海苔片等肉类、海产品、蛋类;蛋糕、饼干等甜点;豆腐卷、怪味蚕豆、卤豆干等豆制品;拌糖水果沙拉、苹果干、葡萄干、香蕉干;奶酪、奶片;琥珀核桃仁、鱼皮豆、花生蘸、盐焗腰果、瓜子等坚果;甘薯球、地瓜干等薯类;果汁含量超过30%的果蔬饮料、杏仁露、乳酸饮料;含糖少,以鲜奶和水果为主的鲜奶冰淇淋、水果冰淇淋等。

油、盐、糖含量较高食品,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。这些零食包括棉花糖、奶糖、软糖、水果糖、果冻等糖果类食物;炸鸡块、炸鸡翅等;膨化食品、方便面、奶油夹心饼干、奶油蛋糕等谷类食品;水果罐头、果脯;全脂或低脂炼乳;炸薯片、炸薯条;高糖分汽水、可乐以及果汁含量少于30%的果味饮料等;含糖高及人造奶油含量高的雪糕、冰淇淋等。

关键词: 儿童食品 安全